一周前,拼多多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隨后股價應聲高漲,總市值來到2100億美元,再一次超越阿里巴巴。
為什么要說一個“再”呢?因為在去年拼多多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后,市值飆升曾短暫超過阿里巴巴。還引得阿里巴巴員工在阿里內網發帖感慨“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
隨后許久未發聲的馬云回帖,稱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
如今,拼多多已經多出阿里巴巴近200億美元的市值,而阿里巴巴似乎對于拼多多在市值上的超越已經沒有更大的反應。倒是京東近日因劉強東發表狼性訓話,而頻頻登上熱搜。
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為什么著急的卻是京東呢?
向“大公司病”開刀,阿里巴巴正在改革進行中
當我們聽到雷聲時,閃電早已經消失了。而早在拼多多市值第一次超越阿里巴巴時,其實阿里也早已明白自身出現了很多問題,并且做出了應對措施。
在去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發布內部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
即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
張勇稱“1+6+N”的組織變革,目標是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然而更重要的是,在“1+6+N”的組織架構下,各業務集團、業務公司都將分別建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也就是這些業務與集團將跳出集團統管,直接參與市場競爭。
以往的“先富帶動后富”,在阿里一去不復返了。
此外阿里巴巴還在人力制度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P序列職位層級,改為14-28層級,原P8以上員工走組織任命的形式,不再有職級的晉升與降級,而是根據業務規模和團隊規模來決定薪資和獎金。14-28級的員工工資和獎金不會只與層級掛鉤,未來將會實現層級與獎金的逐步分離。
組織與人力制度的重組,勢必也會帶來“廣進計劃”以及管理層的變動。根據財報顯示,阿里巴巴員工上個季度向社會輸送了14000多名人才。
張勇也卸任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職務,蔡崇信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則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隨后吳泳銘還提拔六位年輕管理者接手淘天集團關鍵業務。
改革一年過去了,阿里巴巴做得怎么樣了?根據阿里巴巴與拼多多公布的最新一季度財報來看,阿里巴巴營收同比增長7%至2219億元,拼多多營收同比增長131%至868億元,而在利潤規模上,拼多多306億元,阿里巴巴則為244億元。
阿里巴巴營收那么高,但為什么利潤卻趕不上拼多多呢?而拼多多為何營收增長會那么快呢?是不是從阿里巴巴或者京東分到的蛋糕?
首先從利潤來看,拼多多是單純的電商平臺,以電商服務平臺收入為主,利潤率自然很高;而阿里巴巴雖然主營是電商,但旗下還包括阿里云、菜鳥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等諸多業務。
如果單純看淘天集團最新一季度的利潤,達到了385億元,還是領先于拼多多的306億元。
此外從平臺的傭金與廣告收入來看,拼多多該季的營收增長主要是來自海外電商平臺Temu的強勢表現,而多多買菜與Temu合計貢獻了約323億的營收,如此看來拼多多主站的傭金與廣告收入大約為546億元。
而淘天本季的傭金與廣告收入為636億元,依舊是領先于拼多多。也就是說在電商領域,拼多多雖然增長很快,但阿里巴巴仍然是行業大哥。
此外淘天集團在當季的商品交易總額、訂單數都取得了同比兩位數的增長,88VIP會員數也保持著雙位數增長正式突破了3500萬人。
吳泳銘在財報的電話會議中還稱,淘天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專注消費者體驗并帶來GMV增長。
其實如果大家經常逛淘寶的話,應該能夠感覺到最近半年來淘寶的一些改變。比如說去年12月底開始,淘寶也推出了僅退款以及先用后付等服務,并且還對淘寶網頁版進行改造,針對88VIP會員,還推出無限退貨免運費等服務。
在阿里巴巴重組一周年之際,馬云發表了一封給阿里人的內部信,他稱阿里向大公司病開刀,從一個決策緩慢的組織重新回到效率至上、市場至上,重新讓公司變得簡單和敏捷。
同時他也提到AI時代剛剛到來,一切才剛開始。
而蔡崇信與吳泳銘聯合署名的致股東信,更清晰明了地介紹了阿里巴巴的兩大核心業務與兩大戰略方向。
兩大核心業務,即電商以及云計算;兩大戰略方向,一是淘寶、天貓、飛豬、餓了么、高德等平臺的服務要以用戶體驗為先。
二是聚焦人工智能,這不僅是當前行業的風口,而且也是阿里巴巴比較有優勢的地方,AI對電商以及對阿里云的增長未來也是不可估量。
當然,作為國內業務最為龐大復雜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阿里巴巴的改革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而且刀刃向內拋棄傳統實體零售等虧損業務,也勢必將帶來陣痛。但阿里巴巴勇于改變,就是好的開始。
貴族京東現在卻想要賣得很便宜
過去網上曾有論調,說拼多多的成功是抓住了下沉市場,通過低價策略吸引了大量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地區的消費者,這對于淘寶的沖擊最大。
而京東則通過自建物流體系,自營店鋪,獲得了一二線城市更注重品質與效率的消費者,拼多多的崛起對于京東并不會有太大影響。
或許在拼多多發展早期確實是如此。但在疫情過后,有調研結果顯示高收入人群與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行為差異并不大,但是中等收入人群的購物需求與消費信心出現了明顯下滑,而這些人更多都是京東的用戶。
此外,手機、電腦及家電等京東具有較為強勢表現的商品類別,市場已經逐漸飽和,消費者換機的欲望并不強烈。而京東并不具備優勢的服裝、化妝品以及食品等類別,消費指標增長卻很高。
看著拼多多與淘寶瘋狂爭奪對價格敏感的用戶,京東心里怎么會不著急呢?
2022年11月20日,劉強東與京東高管們召開長達4小時的會議,重點提及了京東正在喪失低價心智優勢,對京東未能及時抓住下沉市場用戶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劉強東還稱確保品質和服務基礎上的低價是今后唯一基礎性武器,低價是“1”,服務和品質是“0”,失去了低價優勢,一切競爭優勢都會歸零。
因此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京東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京東平臺的流量策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自營商品與利潤高的商品不再獲得流量加權,并且京東增加了人工比價的環節,將價格作為最關鍵的曝光因素。
京東還跟進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降低第三方商家入駐門檻,并且更多的商家不受限制,可以選擇京東物流外價格更低的快遞發貨。
此外據京東員工透露,以往績效考核體系中的收入指標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低價、用戶體驗相關的考核點。
那么一年多時間過去,京東取得了怎樣的結果呢?
根據2024年第一季度京東披露的數據來看,其營收增長7%至2600億元,領先阿里巴巴近400億元。在利潤規模上,京東為89億元,雖然同比增長了17%,但仍然遠遠落后于拼多多與阿里巴巴。
當然,京東的利潤之所以遠遠低于拼多多和阿里巴巴,主要還是因為雖然大家都是電商平臺,但京東卻與另外兩家都不一樣。
拼多多與阿里巴巴主要是依靠廣告、傭金來盈利,而京東主要是通過商品銷售差價、物流服務來盈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京東自營店鋪和京東物流。
雖然這兩項營收雖然很高,但成本也非常高。比如為了做好物流服務,那么倉庫與物流中心的建設以及招募大量基層員工都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都是高額的支出。
此外由于物流渠道的建設,招收大量基層人才,這也導致京東的人均營收在三家中是最低的。
2023年京東大約有51.7萬名員工,實現收入10847億元,員工人均創造營收210萬元;而同期的阿里巴巴20.5萬名員工,人均創造營收460萬元,是京東的兩倍。
拼多多更加生猛,1.7萬名員工,人均創造營收為1450萬元,遙遙領先于京東與阿里巴巴。
可以看出,劉強東回歸京東后在努力打造低價心智優勢,但似乎成效明顯。此外京東自身的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
前不久京東內部調查,每個月有1.4萬人次代打卡,有的員工一年里代打卡近百天,每天四點就下班,但卻能領到全額薪水。
劉強東在內部講話,表示京東永遠沒辦法繼續讓大量員工在躺著睡大覺,業績不好且從來不拼搏的員工,京東一個都不能容忍。目前京東已經嚴抓考勤,午休時間從兩小時縮短至一小時,且取消了午休關燈。
在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的背景下,京東看似風景這邊獨好,但劉強東應該已經是汗流浹背了吧。
寫在最后
國內電商平臺已然是阿里巴巴、拼多多以及京東三足鼎立的局面。阿里巴巴雖然市值被拼多多超越,但其多年來在各行業的布局,已然打造了一條生態護城河,加大對AI等技術的投入,對電商業務以及云服務實現顛覆創新,或許是未來阿里巴巴的翻盤點。
京東雖然通過自營模式以及自建物流,提供了目前最好的購物體驗,但這卻并不能成為在任何時期都能夠有效的制勝法寶,反倒是高額的投入,讓京東在盈利方面一直有著不小的負擔。
相較于拼多多,京東放不開,相較于阿里巴巴,京東又沒有太深的護城河。未來究竟是偏安一隅,還是劉強東能夠帶領京東闖出新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拼多多這些年通過砍一刀的社交玩法,逐漸成為電商行業一哥。但早期的野蠻發展,也讓拼多多留下了并不太好的品牌印象。如何能夠吸引創造高凈值的用戶與商家,或許是拼多多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另外拼多多如今市值的增長更多是因為資本市場看好其海外電商Temu,如果Temu能夠順利開拓海外市場,拼多多的市值或許還會更上一層樓。
不過海外的用戶或許很喜歡Temu直接復制國內拼團低價的玩法,但是對產品質量或許并不會有國人那么包容。另外海外市場如今對中國品牌并不是那么友好,而且還有著各種權益法案在“虎視眈眈”,Temu以低價擴張市場的策略能夠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