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汽車產業開年熱點,莫過于比亞迪前兩天召開的智能戰略發布會,比亞迪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智駕,并將智駕門檻拉到了7萬元級別,引發了整個產業的震動。在昨日晚間,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微博發文稱,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似乎是在隔空對話比亞迪。
魏建軍表示:“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駕駛技術關乎到每一個用戶和家庭的出行體驗和安全,應該滿足用戶高頻的出行場景。”這一表態,表面上看是對“智能駕駛秀場化”的批評,同時也是暗含了對友商激進戰略的回應。他強調,智能駕駛的核心在于滿足用戶高頻出行場景的需求,而非“期貨式”的技術承諾。這一立場與比亞迪“全系標配智駕”的宣言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聚焦于技術落地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后者則試圖通過規模化普及搶占市場心智。
同時,長城汽車多位高管的補充發言,也是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邏輯。哈弗品牌總經理趙永坡直言,部分企業將兩年前已有的技術包裝為“創新突破”,實為營銷話術;首席增長官李瑞峰更指出“期貨與現貨是兩碼事”,暗諷友商將未成熟技術作為賣點。這些言論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智能駕駛的競爭力究竟應建立在技術沉淀還是營銷聲勢之上?
魏建軍多次強調“極致安全”與“高頻場景覆蓋”,反映出長城對智能駕駛實用價值的堅持。例如,其高速NOA功能早在兩年前已投入應用,且通過隨機城市路線測試驗證可靠性,這與部分車企依賴實驗室數據或限定場景演示形成反差。而昨天華為余承東“好用且安全”的論斷,也是從側面印證了行業對技術成熟度的共識。
再看比亞迪這邊,盡管其宣稱“天神之眼”系統能夠覆蓋全場景,實際上同是“天神之眼”,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對應了A、B、C不同版本,其中低價車型的智駕性能能否達到高階水平仍存疑,所以比亞迪的全部車型標配,確實有以用戶心智去占領市場的感覺。魏建軍的“實踐論”恰恰點中了行業痛點:當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時,大規模普及可能犧牲用戶體驗,甚至埋下安全隱患。
當然,智駕始終是汽車產業的一個核心方向,全面普及智駕也會是一個必然結果。當前,智能駕駛正從資本故事走向真實戰場。魏建軍的表態,不僅是對友商的回應,更像是對行業浮躁風的警示。當“全系標配”成為營銷話術時,車企更需思考:如何讓技術穿透場景、讓安全融入體驗、讓創新回歸用戶價值。這場爭論或許沒有絕對勝負,但它為行業劃定了一條底線——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不是資本市場的掌聲,而是每一位用戶方向盤后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