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重心转向汽车,为何不能像余承东两手抓?
作者:休閑 來源:休閑 瀏覽: 【大 中 小】 發布時間:2025-08-02 16:33:38 評論數:
如果說目前最有熱度的汽車產品,還沒有正式發布的小米汽車SU7一定是其中之一。
近期,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雨雪天氣,導致車輛很容易出現事故,小米SU7也不例外,在迎來“首撞”以后,迅速沖上了熱搜,熱度可見一斑。
網傳“首撞”的小米SU7
這款已經召開了技術發布會的新車,目前已經進入了最后的沖刺階段,就差公布價格了。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雷軍近日在微博宣布,“為了讓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車業務上,公司決定,集團總裁盧偉冰兼任小米品牌總經理,以后小米手機發布會也將由他主講,第一場就是小米14Ultra。”
不少網友針對本次小米人事結構的調整,表示惋惜,覺得沒有雷總的發布會就沒有靈魂了。但也有網友辣評,盧偉冰反米復金,指日可待;也有坐等盧偉冰把小米14 Ultra價格打下來的相關內容。
沒想到,距離盧偉冰加入小米5年左右的時間,就獲得雷軍如此徹底的信任,這“潑天的富貴”盧總接得住嗎?為什么小米就不能像華為一樣“兩手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方向盤”還是“燙手山芋”?
很明顯,盧偉冰能夠“接棒”,首先就得益于小米的“戰功”文化,盧偉冰將紅米手機搞得非常不錯,為小米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保證了小米在沖高端的過程中,仍然有紅米品牌能夠以不錯的性價比戰略,保護小米的“基本盤”,雖然經常在產品宣發上搞“回旋鏢”,但無論如何也確實在推動整個行業性價比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才有了“盧來佛祖”等稱號。
而且雷軍與盧偉冰雖說是上下級關系,其實兩人很多時候是共同奮戰、志同道合的戰友關系,從微博等公開平臺的互動來看,彼此也可以說是惺惺相惜,雷軍很明顯對盧偉冰的各方面能力非常信任,相信他能把紅米手機做好,也能把小米手機做好,因此才能夠放心把小米手機交給他,這是一切的基礎。
除此之外,小米數字系列的成功也是雷軍對手機業務放心的重要原因,畢竟小米13、小米14成績非常亮眼,前不久推出的澎湃OS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可以說,小米手機只要不斷地發展和積累自研核心技術,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穩扎穩打,保持這個勢頭就會有非常不錯的發展。
更何況Ultra“超大杯”系列更是獲得了口碑和銷量的雙豐收,即將推出的小米14 Ultra也是備受期待。目前的消息顯示,這款手機將會采用全新徠卡光學全焦段四攝方案,在CMOS尺寸已經達到了目前影像旗艦極限的基礎上,還會有一些“新絕活”,在通信、材料、電池等多方面都安排上了自研的成果,有望成為大熱新款,為盧偉冰的“首秀”增添不少光彩。
網絡博主關于小米14 Ultra的爆料
不僅如此,從公司的層面上來看,無論是供應鏈,還是用戶體量,小米公司在手機方面已經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管理和整合供應鏈的能力與此前相比,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事實上,雷軍已經不是第一次“隱退”了。早在2016年,雷軍因為沒有負責公司最重要的供應鏈,讓三星單方面斷供AMOLED屏幕,差點讓公司出現重大危機,不過還好后來雷軍親自上陣,才讓小米渡過危機。
很明顯,雷軍雖然表面上“放權”,把小米手機品牌交給盧偉冰,但未來仍然不太可能會完全不管小米手機。或許未來我們在發布會上大概率聽不到雷軍熟悉的“奶卡”口音,但仍然大概率能夠在舞臺第一臺看到他的身影,如果小米手機未來出現問題的時候,雷軍也肯定會出山“挽狂瀾于既倒”。
事實上,了解小米汽車發展歷程的朋友們不難看出,雷軍從準備造車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開始布局把手機這塊“大后方”交給盧偉冰了。2022年12月30日,雷軍正式宣布晉升盧偉冰為集團總裁,晉升王曉雁、屈恒和馬驥為集團副總裁,逐漸將手機的業務交給“二代核心領導團隊”。整個2023年,雷軍不斷“退出群聊”,逐漸將重心放在汽車,為交棒做準備。
小米集團“第二代領導核心集體”
前排:林斌、雷軍、盧偉冰
后排:馬驥、屈恒、王曉雁、劉德
不過,光環背后,盧偉冰肩上的擔子其實并不輕。
根據東方財富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智能手機板塊占小米集團總營收的比重均在五成以上,明顯高于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板塊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雷軍也強調,手機業務始終是小米的核心業務,他會持續保持足夠的精力投入,將手機業務交給盧偉冰,信任的另一面是沉甸甸的責任。
不僅如此,小米手機的處境事實上可謂危機四伏。去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排在前五的品牌分別是蘋果、榮耀、vivo、華為和OPPO,這五家市場份額分別為20%、16.8%、15.7%、13.9%和13.7%,小米沒能進入到TOP5名單之列。
事實上,小米手機業務的衰退并非單一因素所致,市場的變化、競爭對手的發展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71億臺,同比下降了5.0%,創下了近10年來的最低出貨量。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為7363萬臺,同比增長1.2%,雖然出現了連續同比下降10個季度后的首次反彈,但該表現仍然低于市場預期。
但也有不少評論認為,小米手機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發展策略的問題。曾幾何時,小米以中低端市場為主力,憑借高性價比的策略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開始積極向高端市場進軍。然而,這一戰略轉型似乎并未如預期順利,在追求高端化的過程中,小米在中低端市場的投入逐漸減少,這就對其在傳統優勢市場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導致其市場份額出現下滑。
小米14手機
很明顯,雖然雷軍對小米手機已經有了非常穩妥的安排,但事實上仍然有很多變數。盧偉冰不僅要擔起小米集團的核心產品,也要面對市場的變化,競爭的壓力,消費者的期待,以及小米自身的轉型,雖然看似是“潑天的富貴”,但想要接住卻并不容易。
為什么不能像華為一樣“兩手抓”?
與雷軍親自下場,又是造勢又是不斷營銷熱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的造車之路卻顯得低調而謹慎。華為消費業務CEO余承東多次表示,華為不做整車,而是專注于做好自己的核心技術,做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為汽車廠商提供各種服務。
那么為什么兩家會有如此差別呢?這就要從兩者不同的發展策略說起。在科技行業,戰略的選擇往往會決定企業的未來,也會決定企業實現愿景的路徑。事實上,雖然小米和華為都擁有較為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產業鏈資源。但兩家公司的核心優勢、業務結構及發展方式卻出現了明顯的差異,這就使其在企業資源、定位上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
總體而言,小米以智能手機起家,積累了大量的生態鏈資源;而華為則在通信技術和芯片研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小米的造車理念是將智能電動汽車視為下一個“消費電子化”的產品,不僅將其看作一個大型的智能手機,或者一個移動的智能家居,也將其看作是一個新的產業機會,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改變傳統汽車行業。
與之相對的是,華為的技術積累主要集中在ICT領域,包括通信、計算、云、AI、芯片等。從目前的信息來看,華為華為將以ICT的能力為基礎,以軟件定義汽車為方向,以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為重點,為汽車廠商提供端到端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通過ICT的能力,來實現汽車的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軟件化等。
此外,華為的產業鏈布局主要依賴于自身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包括芯片、操作系統、云服務等。華為在ICT領域采用了“自主化”、“全棧化”的戰略,通過自身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來實現產品的全面控制和持續創新,以及市場的穩定供應和高效服務。
在造車領域,華為很明顯也在沿用這一戰略,通過自身的技術能力,來實現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開發和提供,以及與汽車廠商的深度合作,例如與塞力斯合作的AITO品牌,問界M5和M7車型就是華為深度參與設計和制造的成果。
問界M7
最后,從企業定位的角度來看,雷軍和余承東的戰略選擇也體現了他們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對于小米來說,造車業務是其向高端市場進軍的重要一步。通過聚焦造車業務,小米可以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而對于華為來說,“兩手抓”的策略則是其多元化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舉措。
通過涉足汽車領域,華為不僅可以拓展業務范圍,還可以為其手機業務帶來新的增長點。而這些小米和華為在發展策略、企業資源和定位方面的不同,或許才是雷軍不能像余承東一樣手機汽車“兩手抓”,而是要不斷通過“推出群聊”的方式,將手機等其他業務交給盧偉冰,將自己的重心集中在汽車的更深層原因。
時代在變,角色不變
不得不說,雷軍“交棒”盧偉冰,背后事實上隱藏的是小米與華為在發展策略、資源基礎、企業定位等多方面的不同。某種角度上來看,雷軍領導小米汽車“創業”,盧偉冰守住小米手機“基本盤”;與當年雷軍帶領小米沖擊高端,盧偉冰領導紅米守住“基本盤”,似乎承擔著相似的角色。不過不同的是,這一次盧偉冰面對的是更激烈的競爭,不斷變化的需求,至于他能否成功地接過雷軍手中的“方向盤”,并駕駛好小米手機的未來,或許只有時間和市場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