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為ICQ早就關閉了,沒想到它竟然堅持到了現在?
最近,互聯網的“活化石”、聊天軟件的“祖師”,ICQ官網發表聲明,即將于2024年6月26日停止服務,建議用戶改用VK Messenger。象征著它在上線運營28年之后,終于走到了終點。很多老網民看到這個消息后的第一反應大概就如開頭這般。
ICQ的萌芽時代:劃時代的“千里傳音”
時間退回到1996年,當時國內一臺486電腦,價格達到了1萬元,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5569元。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網吧“威蓋特”在上海開業后,上網一個小時需要40元,等于當時一般辦公室職員一個月工資的十分之一,或是8~10斤左右的豬肉。可見上網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而同一時期的以色列,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三個人用代碼搭建起一個虛擬的聚會場所,用ICQ為在浩瀚網絡世界里飄蕩的“網蟲”們建立了一座越過空間距離限制的溝通橋梁,它像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網絡世界,從此“輕舞飛揚”與“痞子蔡”們背著五筆輸入根表口訣或是操著智能ABC輸入法,一個個按下聊天窗口的字符,穿越時空與“永遠不知道網絡對面是人是狗”的soul mate進行即時交流。
ICQ的黃金時代:實則險象暗生
時間來到2000年,已經被美國在線(aol)收購的ICQ迎來了高光時刻,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軟件,它的注冊用戶數量突破了一億大關。單看這個數字沒有概念,如果你知道當時全球只有約4億人上網;2005年中國網民總數才將將超過1億人,還是世界第二位時;就能知道ICQ創造了一個怎么樣的互聯網神跡。至此,它就是即時通訊的代名詞,更是無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這一億注冊用戶里,就有我。當時的黑網吧雖然已經遍地都是,網費也有所下降,但對于三、四線小城市的學生來說,一個小時8元的網費也是很貴的!而且,當年的自行車偷盜猖狂,可能剛剛踏入樓上的黑網吧一秒,樓下的自行車就被偷了,回家就會迎來家長的爆錘。在這樣的高風險下,向黑網吧“進貢”一小時8元的網費后,虔誠地一個鍵一個鍵敲下注冊信息,用著初中才學了沒幾句的英文和網絡對面的人social的場景,相信有過類似體驗的人,必然會印象深刻。以至于過去了這么多年,當時在黑網吧里坐下的位置、隔壁大哥玩的《石器時代》游戲畫面還是那么記憶猶新。
不過,即使如我一般的網民都對ICQ如此虔誠,可ICQ作為一款國外軟件,主要面向國際市場,背后收購的美國公司也并沒有將當時的中國市場放在眼里,由此,為ICQ的未來埋下了隱患。
首先,ICQ對于中文的支持非常不理想,在ICQ Corp版本上甚至存在某些字符無法正常發送的問題;而像我這種初中才開始學“Hello,How are you”的中國絕大多數網民來說,別說和網絡對面溝通了,打開英文界面,該怎么用也是用戶使用的一大門檻。
其次,我們的“馬爸爸”之一,他帶著我們的QQ,當時還叫OICQ來了!早期的OICQ在設計上完全仿照ICQ,在內容上也借鑒了ICQ。但是,相較于傲慢中國市場的ICQ,馬化騰玩得可花了。
最早的OICQ安裝包不到1MB,同樣主打即時聊天、能給BP機留言,還有公共聊天室和傳輸文件功能。產品上線后,馬化騰不僅會時不時跑到網吧現場觀察用戶的使用狀況,還經常換頭像,看到新用戶注冊就假扮女孩子立馬搭訕,不知當時與馬化騰熱聊的網友,現在作何感想?
而且,仔細對比ICQ和QQ的功能之后,你會發現QQ可太會了!在線狀態顯示、個性化頭像就不說了,對于當時買不起電腦、沒錢撥號上網,長期混跡在黑網吧的網民來說,ICQ換電腦即斷聯,這誰受得住?
同樣是2000年,用戶暴增到500萬人的QQ,支持在任何終端上登陸和好友聊天,還能發送離線消息給不在線的好友,“往事隨風”“溫柔一刀”和“小鳥依人”“泉水叮咚”們隔著屏幕,等待敲門聲、“咳咳”聲,看著由灰變亮的頭像,心就撲通撲通的直跳。當時還由此衍生出了代聊、代注冊QQ號等一系列操作。
(2000年的QQ 圖源網絡)
而在本地化的創新上,QQ除了文字聊天,2000年就上線了視頻聊天功能,而“老大哥”ICQ在干嘛?2014年5月才正式支持視頻通話。
后來,QQ吸引用戶的“手段”越來越多,幾乎每個八零、九零代的QQ使用者曾經上網的第一件事就是“掛”太陽;在QQ空間推出后,裝扮得bling-bling的,跟好友留言互踩,搶車位、偷菜;充Q幣買衣服買裝扮。QQ滲入無數網友的社交圈子、社交關系與日常生活,也記錄了每一個人的“黑歷史”(說說、日志、相冊)。
QQ這個勁敵在ICQ看不上的中國市場瘋狂席卷用戶,境外又有MSN、雅虎通兩大巨頭分流ICQ的用戶人群,MSN背靠微軟,主攻職場用戶,還進入中國市場,分得了一杯羹,而雅虎通則有著獨特的聊天情景、語音聊天室、超級視頻等功能,在用戶體驗和功能豐富性上直接碾壓ICQ。
MSN聊天框界面
ICQ的末法時代:點錯天賦樹,痛失用戶
ICQ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嗎?它知道,但它點錯了“天賦樹”。從一開始,ICQ就不斷地增加新功能,98年被收購后,在軟件里加了廣告;2000年加了ICQ頻道及支持電腦和電腦/手機間的網絡電話功能;2001年,能夠將好友名單上傳到ICQ的服務器上,不擔心斷聯了,也增加了多國語言,方便交流;2004年還在單攻跨境聊天、用戶界面。
2010年,ICQ徹底放棄了對繁體中文的支持,被美國在線(aol)賣給了俄羅斯互聯網巨頭Mail.ru(VK),開啟茍延殘喘模式,不斷嘗試吸引用戶回流,可惜收效甚微,當時每日用戶數量約4200萬,其中有1850萬來自俄羅斯。
同樣是2010年,QQ卻在3月5日19時52分58秒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了1億。
更好笑的是,ICQ始終看不上的中國市場,冒出來的“盜版”QQ,也在2010年參與競標了ICQ的收購。
2019年時,有網友慕名體驗過ICQ,它已然支持iOS、安卓和Windows多種平臺,連微信都不支持的Linux操作系統也沒有落下,聊天界面幾近QQ和微信,頗有一種飛出了20多年的回旋刀命中自己的既視感。
而當ICQ茍延殘喘到2022年時,還有千萬的月活用戶。時至今日,ICQ宣布在今年6月關閉,它沒有熬過三十而立的年紀,雖然在社交平臺上挽尊了一下自己,但ICQ最終還是被互聯網拋棄了。
而QQ又一次鎖定上了新一代的年輕人,游戲、ACG、二次元,許許多多小眾圈層文化的愛好者紛紛聚集在此,擴列、結伴、養火花、接龍,越來越多的“同擔”同好能夠在此獲得自我認同,能夠讓他們展示個性,形成了極強的吸引力,這份不可阻擋的活力,不知道會讓ICQ有種什么感覺?
ICQ不是第一個,曾經陪伴我們很久卻逐漸被淹沒的還有瀛海威、碧海銀沙、網易泡泡、朗瑪UC、開心網、千千靜聽、飛信、暴風影音……互聯網的舊事,就先聊到ICQ,而互聯網新事物——AI的故事才剛剛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