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休閑 >>正文
水利部: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休閑35878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網7月4日電 國新辦4日就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在會上表示,我國是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節水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持節水優先,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綜合采取法律、行政、技術、經濟、工程等措施,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近十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1倍、城鎮化率提高12個百分點,而全國用水總量總體穩定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可以說我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
吳文慶介紹,從2024年用水結構上看,農業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約62%,與2014年相比,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30提高到0.580;工業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約1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58立方米降至25立方米,規模以上的火電、鋼鐵、石化、造紙、紡織五大高耗水工業行業節水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城鎮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約14%。同時,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利用量由2014年的60.7億立方米上升到超過230億立方米,再生水成為北京、天津、西安、大連、青島等城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用于工業生產、城市雜用、生態環境等領域。
吳文慶明確,下一步,水利部將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構建節水制度政策體系。具體來講,在農業節水增效方面,建立健全科學灌溉制度、用水計量監測、農業水價政策、節水市場制度、節水技術及服務等5項制度體系;工業節水減排方面,建立健全定額管理、精準計量、循環利用、用水權交易、節水產業發展等5項制度體系;城鎮節水降損方面,建立健全水預算管理、水價水資源稅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再生水利用管理、節水型社會管理等5項制度體系,以制度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協同性,推進節水事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劉湃】 ...
相關文章
助力實現個性化健康需求 推動食藥同源產業新發展
休閑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 近年來,在國家大健康戰略的推動下,食藥同源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不僅是養生品增速最快的細分行業之一,也成為大健康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食藥同源主題研討會暨中國食品報社食藥同源研究院啟動儀式29日在京舉行。中國食品報社社長黃國勝在開場致辭中強調,食藥同源食品的崛起,既呼應了公眾“治未病”的健康訴求,亦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力。在產業勃興之際,概念濫用、標準缺位、品質參差等問題亟待破解,全產業鏈同仁既要賡續古方智慧,更需以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創新引擎賦能產業躍升。
作為中醫藥文化與現代健康產業的交匯點,食藥同源理念不僅是“寓醫于食、藥食互濟”的哲學實踐,更是國家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4年,國家食藥物質目錄總數已達到106種。”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原司長高延敏在研討會上指出,要把品質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精益求精,通過數字智能制造技術,以高品質供給推動食藥同源企業及產業邁向新高度。
“構建食品和保健食品質量標準體系,有助于推動食藥同源產業質量水平提升,優化供給、擴大內需、鞏固外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在更好滿足我國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黨組成員陳洪俊在演講中提出,要強化標準引領助力食藥同源產業穩健前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馬方表示,盡管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存在差異,但二者共同的目的都是糾偏、糾亂以達到平衡代謝,傳統醫學與現代營養學融合下的食補可以減少身體傷害和對藥物的依賴,修復或改善人體功能。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食品營養與功能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范柳萍認為,食藥同源與傳統食品的融合發展,既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機遇。通過構建“傳統智慧+現代科技”的雙輪驅動模式,可以實現從原料開發到產品創新的全鏈條價值提升。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主任藥師高峰指出,我國自古重視“藥”和“食”的結合,中醫理論基礎為食藥同源提供了理論支撐,他表示,目前,我國食藥同源產業尚面臨沖擊農產品重復、技術投入不夠、專利意識不足等問題,未來應從松綁功能聲稱、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營銷品味、加強中醫藥科普宣傳等方面入手,助力食藥同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完) 【編輯:胡寒笑】 ...
【休閑】
閱讀更多(鄉村行·看振興)浙江三門:“小工坊”繪就共富新圖景
休閑中新網臺州7月4日電(傅飛揚 柯麗娜 酈華琴)連日來,當晨光灑在三門灣畔,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海游街道的梅農將新鮮楊梅放入竹籃;20公里外的直播間里,養殖戶不時翻轉青蟹,為直播做準備——這幅“山海聯動”的生動畫卷背后,是三門234家共富工坊繪就的“共富新圖景”。
今年以來,三門已通過共富工坊帶動9000余名農戶增收1998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479萬元。
眼下,三門灣的山海饋贈,正通過黨建引領“六鏈百坊”工程轉化為共富動能。
走進海游街道“金諾楊梅共富工坊”,村民們忙著分揀、包裝、運輸。“周邊村民種楊梅遇到技術、銷售難題,我們都會全力幫忙。”該工坊負責人陳海豹介紹,他們建立的“技術共享+統購統銷”模式,不僅讓楊梅溢價入市,還每天吸納70余名富余勞動力參與工作,先后帶動農戶增收80余萬元。
在三門亭旁鎮“芊嬌共富工坊”,縫紉機聲節奏明快。當地任家村村民任華萍指尖翻飛,每月4000余元的收入讓她既能照料上學的孩子,又實現了經濟獨立。
近日,工人在共富工坊從事縫紉工作。柯麗娜供圖
這家以沖鋒衣加工為主的工坊,以“低門檻+彈性工時”模式吸納四五十名農村婦女就業,黨員技術骨干手把手教學的“先鋒崗”機制,正不斷推動設備升級,釋放更多產能。
“蟹逅共富工坊”展開“零元養蟹”模式,讓農戶零成本認領蟹苗;“統建共富工坊”為殘疾人設置專屬工位……這些定位精準的小工坊,如毛細血管一般,將發展“養分”輸送到三門鄉村各個角落。
共富工坊是產業引擎,更是人才磁場。
三門浦壩港鎮“鮮甜共富工坊”的直播間里,主播舉著剛出水的青蟹講解養殖奧秘,后臺訂單數據實時跳動。
近日,主播在共富工坊的直播間售賣青蟹。酈華琴供圖
“我們成立新農人培育服務中心,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柔性合作,還與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共建了實習通道。”工坊負責人林鵬說,學員可在直播運營、品控包裝等崗位實訓,表現優異者通過雙向選擇直接留用;同時,工坊孵化的鄉村創業項目,已帶動5名周邊大學生扎根農村。
除了吸納青年人才,該工坊還成了周邊農戶的“充電站”。每逢柑橘種植、青蟹育苗等關鍵期,林鵬都會邀請科研團隊開設“田間課堂”,僅2024年便培訓農戶1000余人次。
在三門,一個個共富工坊作為人才成長的“孵化器”,讓懂技術的“田秀才”、善經營的“新農人”在鄉村振興中找到用武之地。
“今年枇杷受凍,多虧街道和村里全程幫扶,引進抗凍品種,還幫我們一起銷售。一系列政策扶持,給足了我們底氣。”近日,看著新栽種的枇杷苗,位于三門沙柳街道的“枇波展富共富工坊”負責人陳煥忠感慨道。
如其所言,工坊發展與人才匯聚,離不開政策的保駕護航——三門縣出臺《共富工坊扶持政策15條》,通過黨建聯建機制將組織、農業等11個部門的服務精準送達。
在促產促銷上,當地上線“鮮甜三門”云上館,聯動30余家共富工坊上架優質農特產品100多款,銷售額達500萬元;在資金支持上,三門對共富工坊場地租賃、設備購置給予獎補;在保障工坊運行上,該縣加強全流程服務,實施員工素質提升計劃,舉辦草帽編織、沖鋒衣縫紉等技能大賽……
從家門口的就業增收,到多方協作的人才支撐體系,再到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三門共富工坊正釋放強大發展活力。著眼未來,當地將深化共富工坊“三提三富”綜合改革,持續拓寬百姓共富之路,為鄉村振興書寫更精彩的篇章。(完)
【編輯:胡寒笑】 ...【休閑】
閱讀更多灣區速評丨向深藍再出發 海洋大省如何重塑“海上朋友圈”?
休閑海洋的優勢,從未式微。于海洋經濟大省廣東而言,海洋經濟的重要性更顯突出:前不久,廣東召開了一場事關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規格會議——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再次被提及。
經略海洋,廣東“家底豐厚”:去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對地區經濟名義增長貢獻率達到27.3%。
塑造“海上新優勢”,廣東從“海洋大省”邁向“海洋強省”仍有“后勁”可期:2024年,廣東海洋經濟中,第二產業產值僅占比31.0%,低于全國35.8%的平均水平。如何更好發揮海洋經濟資源開發型產業和制造業龍頭牽引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景。
開放,是廣東給出的新答案。塑造新優勢,廣東就要“跳出海洋看海洋”。7月1日,《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廣東首部關于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以制度保障推動海洋經濟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格局將更加清晰。
而在前不久召開的廣東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拓展對內對外向海開放,這是廣東為不斷擴大海洋經濟“朋友圈”釋放的明顯信號。
對內,泛珠三角區位優勢為廣東打造海洋強省提供了戰略縱深、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的核心支撐。加強與周邊省份合作,既是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服務做好國內大循環的題中之義,更是廣東突破海洋經濟發展要素瓶頸,從“單打冠軍”到“全域共贏”的筑基之舉。
作為港口大省,6個億噸大港奠定了廣東港口運輸和外貿經濟的厚實家底。而聯通港口與廣闊腹地的是479.4公里的疏港鐵路和1619公里的內河高等級航道。這些年,廣東將大灣區內外星羅棋布的大小港口重新“排列組合”,通過“一港通”“組合港”“并行港”等多種模式,為航運經濟提供更多新動能。
在瓊州海峽,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聯動發展的生動局面每天都在上演:在“并行港”模式下,湛江港、深圳港和海南洋浦港等多個港口在同一條航線上并集不同類型的貨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船舶裝載率,減少了物流成本。不僅促進了區域內貿易的便利化,也為廣東與海南的雙向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外,打造海洋強省,廣東更要有“全球視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合作平臺之一的廣州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港更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與全球10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港口相連,152條外貿航線覆蓋126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當全球貨物抵達南沙港,被輸送至全國乃至再次出口到其他國家,這條“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讓千年商都煥發新生。
擴大海洋經濟“朋友圈”,不止于海上。一子落地,滿盤皆活。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海洋經濟發展,正是破解傳統海洋產業融資難、推動產業升級的“活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顯示,廣東涉海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持續完善,全省涉海企業總數已突破8萬家。制度創新,為更多專精特新中小科技企業也助力“藍色經濟”掃清了障礙。
在廣東江門,海工裝備“走出去”已經成為共識。政府組織企業聯合打造“江門海工”品牌,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標準,鼓勵外資參與江門海工裝備項目建設,努力提升產業的國際化水平。這是廣東以開放姿態發展海洋經濟,不僅服務國內市場,更要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個縮影,讓廣東造、中國造全面融入全球海洋經濟體系。
經略深藍,其命維新。當“藍色引擎”被激活,驅動廣東駛向深藍之境,那么,每一次向海開放的抉擇都將書寫打造“海上新廣東”的奇跡。
(總臺記者 王志達 孔英璘) 【編輯:胡寒笑】 ...
【休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駐悉尼總領館提醒中國公民特別是留學生謹防“冒充公檢法”詐騙
- 參觀戈壁灘“超級鏡子” 臺青:敬佩且驕傲
-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與有關國家關稅談判情況答記者問
- 印尼華裔青少年在僑鄉閩西永定沉浸式體驗中華傳統文化
- 貴州六盤水雨后放晴:青山樓宇間云霧蒸騰
- 民航新規執行首日 寧夏各機場多舉措護航旅客平安出行
- 2025中歐商業高峰論壇在布魯塞爾舉行
- 海迪·馬萊姆影像藝術展成都開幕 20余件作品勾勒黑白光影
- 山西晉城:打鐵花火樹銀花
- 百余學者聚首天津 共探民間法、民族習慣法與社會治理融合
- 如何選購安全放心的充電寶?市場監管部門給你支招→
- 香港一工地發現英軍炮管
- 成渝中線高鐵重慶段最大跨度連續梁合龍
- 港科大與清華大學合作推出電子與計算機工程領域“碩博銜接課程”
- 國防部介紹航母編隊訪港情況:“東方之珠”再掀“航母熱”
- 債券通“南向通”參與投資者將擴容至非銀機構
- 民政部:二季度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各困難群體服務持續提升
- 墨西哥擊敗美國隊 第十次奪得美洲金杯賽冠軍
- 文化中國行丨當節氣遇上典故:倏忽溫風至 因循小暑來
- 中國駐尼泊爾使館再次提醒中國公民和機構注意雨季交通和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