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焦點 >>正文
医患共追“一道光”:上海瑞金医院首设复发淋巴瘤临床研究专病门诊
焦點28725人已圍觀
簡介 新華網上海9月11日電史依靈)9月15日“世界淋巴瘤宣傳日”前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揭牌設立,為在黑暗中搜尋光明的復發淋巴瘤患者及其家 ...
新華網上海9月11日電(史依靈)9月15日“世界淋巴瘤宣傳日”前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揭牌設立,為在黑暗中搜尋光明的復發淋巴瘤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一束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揭牌成立。新華網 發(受訪者供圖)
聚焦復發淋巴瘤患者,為復發患者開通“專路”
淋巴瘤是一種源自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其已成為近年來發病率較高的腫瘤之一。在中國,淋巴瘤的發病率約為6.68/10萬,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淋巴瘤患者。根據世衛組織現有分類,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學特點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兩大類,具體還可以分出100多種亞型,而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亞型之一,占所有亞型近30%。
“這類腫瘤是高侵襲性的,有20%的患者會出現難治,另外有20%的患者會出現復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黎介紹,對于這部分反復復發的患者,他的生存時間就會顯著地縮短,所以要在復發的早期找到有效治療方案,達到完全緩解甚至鞏固不再復發,才能最終延長患者生存。
王黎坦言,復發性淋巴瘤的種類非常復雜,治療通常更加復雜、更具挑戰性,“復發淋巴瘤患者往往以高危患者居多,當患者復發以后,疾病的惡性程度、耐藥程度會高很多。對這類復發的患者,如果我們用常規治療方案,它的療效就會比較差,因此更需要一些新藥的加入,以便改善這些常規化療耐藥患者的生存”。
細數淋巴瘤專病門診并不在少數,僅瑞金醫院就有濾泡淋巴瘤專病門診隨訪、淋巴瘤/巨球專病門診隨訪、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專病門診隨訪、邊緣區淋巴瘤專病門診隨訪、疑難病例多學科專病門診,為何新設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
王黎解釋說,其他專病門診的設立是按照疾病亞型,如濾泡淋巴瘤、惰性淋巴瘤。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主要聚焦于復發患者,經過患者病史的篩選以及靶點,關注病例靶點和基因靶點,在門診過程中就會給患者一些早期的、有效的藥物推薦,包括臨床研究、新藥方案等。
“把專病門診開得更為細致,也是希望能幫到一些患者。他們一旦復發,要跑很多醫院,向很多專家咨詢,最后的結果可能還會有沖突,患者有時候就會彷徨。我們也希望這個專病門診能更好地幫助復發患者,患者一旦復發就過來看病,我們能及早地讓患者選擇一個合適的道路”。王黎說。
瑞金醫院“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開診。新華網 發(受訪者供圖)
應對疾病特點,專病門診以“個案”為中心
年近40歲的李女士罹患淋巴瘤后遭遇復發,即使接受CAR-T治療后依舊發現疾病進展。聽聞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開設,李女士慕名而來。掛號費僅收取25元普通門診費用,讓李女士頓覺暖意。在新設立的專病門診,瑞金醫院團隊給李女士制定了新的治療方案:接受五個療程雙抗治療。
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的開設,給像李女士一樣同處疾病復發“黑暗”之境的患者帶來一束“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護理部督導赫洋坦言,復發難治性患者往往已經接受過多次治療,身體對治療的耐受性降低,護理需求更為復雜和多層次,急需醫療和護理團隊提供更為全面和個性化的支持。
近些年,淋巴瘤的治療手段更新迅速,患者對創新治療方案信息和途徑的需求與日俱增。赫洋說,這就要求護理方案也需要并行更新,護士必須掌握最新的治療藥物和方案,熟悉藥物的副作用和護理要點,這樣才能讓患者真正受益于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和護理計劃。
“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等專病門診陸續建立,淋巴瘤患者全周期管理的思路也隨著革新。赫洋介紹,瑞金醫院血液科護理團隊正在探索創建專科專病化服務模式,以專科護士為核心構建閉環服務,希望能為更多淋巴瘤患者提供全周期、標準化、規范、優質的淋巴瘤診療體驗。
除專科專病化診療外,赫洋認為,復發難治性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樣需要關注,“很多患者反復經歷復發,心理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對這類患者,我們需要更多的鼓勵,激勵他們樹立科學的治療觀念,積極配合治療”。
赫洋說,瑞金醫院血液科致力于為患者提供以“個案”為中心的整體性照護服務,從就診到治療到隨訪,每一步都會充分考慮到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各個階段都甚至專人專項負責,構建有溫度的醫患關系。
與臨床研究相結合,專病門診將創新診療方式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發病率高、復發率高,長期以來,瑞金醫院血液科幾代人與其賽跑,從臨床實踐到科研探索,不斷拓寬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療的路徑。王黎介紹,從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發病機制、耐藥機制和分子突變特點,以及微環境特點導致的耐藥復發,團隊都做了深入研究。
王黎進一步介紹,瑞金醫院血液科在副院長趙維蒞的帶領下,一直在做生物標志物(Biomarker)研究。“藥物的作用機制不一樣,從耐藥機制上去尋找生物標志物,根據生物標志物來選擇靶向藥物,這樣更精準,患者的有效率也更為提高。”王黎說,通過不同的生物標志物來選擇有效的藥物,這樣患者的有效率就會更高,走的彎路會更少。
臨床需求推進科研,科研成果亦反哺臨床。如何在淋巴瘤的治療領域加速創新藥應用?王黎透露,團隊已著力針對復發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分子,以及它的內環境特點來開發新的靶向藥物的聯合。“一方面,瑞金醫院攜手創新藥企業共同發起針對復發難治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前瞻性臨床研究,針對患者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藥物;另一方面,瑞金醫院通過耐藥基因、小分子化合物庫的篩選、高通量藥篩平臺,加快創新藥物的研發”。
與臨床研究相結合,“復發淋巴瘤臨床研究專病門診”專注于解決哪些問題?“預防復發。”王黎直言,從前期的結果來看,不同的基因突變以及各種組合會形成一個耐藥網絡,這一耐藥網絡會導致現有一線治療方案產生耐藥。“通過復發淋巴瘤的研究,把這些耐藥復發的基因更為富集,研究其機制,并將耐藥機制推至前線治療方案,盡早利用創新藥物使患者少復發、不復發”。
針對復發的患者,專病門診的專家會根據耐藥機制去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王黎打比方說,以TP53基因為例,其在所有的腫瘤里都是重要的耐藥基因,在淋巴瘤里也不例外。“目前在一線方案里,我們已通過一些方案減少了三分之二患者的復發,但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面臨復發。針對復發的這部分患者,通過二線治療有效方案,成功克服了其中三分之二的復發患者。對于剩下的一線二線都無法克服的患者,我們通過CAR-T治療,把這最難治的有TP53基因突變的耐藥淋巴瘤克服。”王黎說。
“希望專病門診能招募到更多的復發難治的患者。”王黎說,“他們一直在黑暗中搜尋光明,希望專病門診的設立,能為復發的患者帶來一束光,能為他們更快地找尋到有效治療方案和藥物,能為他們帶來更多便捷,為這部分患者今后的治愈之路做更多的努力和延伸。”
Tags:
相關文章
東西問|施華謹:中國文學如何跨海“下南洋”?
焦點中新社馬尼拉7月2日電 題:中國文學如何跨海“下南洋”?
——專訪菲律賓華人翻譯家施華謹
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作為菲律賓最具代表性的華人翻譯家之一,施華謹(Joaquin Sy)數十年來筆耕不輟,穿梭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用一字一句搭建起中菲人文交流的橋梁。經由他的譯筆,中國文學作品得以跨越國界和語境,在菲律賓讀者心中生根發芽。他說,文學不只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使命,連接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之間的情感與共鳴。近日,施華謹在馬尼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他如何在語言的邊界上播種理解與認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哪些中國文學作品或文化觀念最容易打動菲律賓讀者?哪些文化差異容易在翻譯過程中“迷失”?
施華謹:盡管我自認熱愛文學,但真正促使我投身翻譯與寫作的,并非單純出于興趣,而是希望將文學作為橋梁,通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增進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理解與互信。正因如此,我所從事的翻譯工作始終是雙向的——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菲律賓語或英語,也將菲律賓語和英語作品翻譯成中文,盡管后者的數量相對較少。
之所以選擇將中國作家白刃的長篇小說《南洋漂流記》譯為菲律賓語,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生動展現了早期華僑華人在菲律賓生活的真實圖景。白刃曾于20世紀30年代旅居菲律賓,在唐人街做過店員、報童,亦在華文報刊擔任過翻譯。他與菲律賓社會各階層的互動與觀察,最終成為該小說的素材來源。《南洋漂流記》雖由中國作家創作,卻深植于菲中兩種文化語境中,將其譯為菲律賓語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圖為施華謹譯作《南洋漂流記》菲語版封面。(受訪者供圖)
我也致力于將菲律賓的重要文化讀物譯介給華僑華人。比如,我將菲律賓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出版的《塑造菲律賓的一百項事件》翻譯為中文,旨在幫助華僑華人群體更深入地了解菲律賓的歷史與文化。
我認為,最能打動菲律賓讀者的中國文學作品,往往是那些描寫家庭生活、日常情感的文字。菲律賓社會重視家庭,其文化性格也偏感性,注重情感表達,因此中國文學中關于親情、家庭倫理與日常生計的描寫,容易引發共鳴。
當然,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文化語境差異帶來的挑戰。最容易在翻譯中“迷失”的,是那些深嵌于中華歷史文化語境的成語與典故。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賦予了語言豐富的隱喻與文化象征,而這些常常無法直譯成菲律賓語或英語。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在譯文中加入解釋性說明,以彌補語義缺失,確保讀者理解其真正含義。
中新社記者:您在翻譯中國文學的過程中,如何在文學性與可接受性之間找到平衡?
施華謹:我的翻譯工作重心之一,是聚焦生活在菲律賓的華人作家,特別是他們關于自身生活經歷、文化沖突與身份認同的文學創作。這類作品深植于菲律賓社會,能更直接觸動本地讀者,也更有助于增進華僑華人與菲律賓人之間的文化理解和社會融合。
在選擇翻譯中國作家的作品時,我會優先考慮那些在菲律賓文學圈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例如,中國文學巨匠巴金就是一位深受菲律賓文學愛好者喜愛的作家。因此,當菲律賓語言委員會(Komisyon sa Wikang Filipino)邀請我為其“世界文學經典系列”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我選擇翻譯了巴金的若干短篇小說。
圖為施華謹譯作《巴金:啞了的三角琴及其他故事》菲語版封面。(受訪者供圖)
為了提升翻譯的獨特價值,我特意選擇了一些尚未被譯成英文的中文作品,直接翻譯成菲律賓語。菲律賓現有的許多中國文學譯本,是先由中文譯為英文,再從英文轉譯為菲律賓語。相比之下,直接從原文翻譯而來的版本,無論在語言的精準性,還是文化的還原度上,都更具優勢,更能傳達作品的原貌與神韻。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當下中國文學在菲律賓及更廣泛海外的傳播狀況?
施華謹:在菲律賓,中國文學的“出圈”過程具有階段性。最初,菲律賓文學愛好者通過英文譯本接觸到中國的唐詩宋詞,進而產生濃厚興趣。其后,魯迅與巴金的代表作,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及《家》《春》《秋》等作品,也通過英文譯本被廣泛閱讀。十余年前,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其作品的英文譯本在菲律賓引發新一輪閱讀熱潮,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文學在當地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構成其文化傳播的重要支撐,也直接影響其文學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度與接受度。隨著中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文學正迎來更為廣闊的“出海”空間。
中新社記者:您曾公開呼吁將常見漢語詞匯正式納入《菲律賓語詞典》,能否談談這一主張的初衷和意義?
施華謹:在菲律賓社會,中華文化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三方面:飲食、家庭生活及日常用語。這種影響已深深滲入菲律賓主要語言系統中,尤其是他加祿語。菲律賓語言學家馬努厄爾在《他加祿語中的漢語成分》一書中收錄了數百個來源于漢語的詞匯。
從20世紀40年代至今,隨著老一代華僑華人與新移民不斷與菲律賓社會互動,許多原本“舶來”的漢語詞匯早已融入本地詞匯系統,包括“sioti”(小弟)、“siobe”(小妹)、“kungfu”(功夫)、“wushu”(武術)、“naicha”(奶茶)、“chaofan”(炒飯)、“xiaolongbao”(小籠包)等。此外,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如今在菲律賓社會中也已廣為人知,并被廣泛使用。
在一次關于菲律賓語發展的全國語言大會上,我建議將這些詞匯正式收入由菲律賓大學編纂的權威版《菲律賓語詞典》。語言本身既是文化交流載體,也是交流成果的見證。更多源自漢語的詞匯被納入菲律賓語系統,是菲中人文交流日益頻繁的直觀體現。
中新社記者:作為華人,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中菲之間的“文化橋梁”角色?
施華謹:菲律賓華人天然肩負著連接菲中兩國的“橋梁”使命。我們在菲律賓出生長大,深深扎根于本地社會,同時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正是這種“雙重文化”身份,使我們更能體察兩種文化之間的共通與差異,也賦予我們獨特的跨文化表達與調和能力。
當地時間6月3日,菲律賓馬尼拉,施華謹(右一)獲頒“中菲相知獎”之“重要貢獻獎”。該獎項旨在表彰為促進中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始終堅信交流能帶來理解,理解能孕育共鳴。
中新社記者:您期待未來中菲在語言文化領域有哪些更深層的交流與合作?
施華謹:希望未來菲律賓與中國的文學工作者能夠開展更多面對面的深入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的交流機制,比如定期互訪、聯合寫作、合作翻譯等。(完)
受訪者簡介:
施華謹。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施華謹(Joaquin Sy),菲律賓知名華人翻譯家,已出版譯著逾20部。代表譯作包括《南洋漂流記》《巴金:啞了的三角琴及其他故事》,以及菲律賓國家文化讀物《塑造菲律賓的一百項事件》等,其中《南洋漂流記》榮獲菲律賓2008年最佳國家圖書獎。他還曾獲菲律賓語言委員會頒發的“語言捍衛者”獎,以表彰其在推廣國家語言方面的貢獻。
【編輯:付子豪】 ...【焦點】
閱讀更多榮耀X50 GT手機發布,搭載驍龍8+但游戲調教很強,售價1999元起
焦點1月4日晚,榮耀發布了榮耀X50 GT手機,雖然搭載的是驍龍8+處理器,但是游戲表現卻比搭載驍龍8 Gen 2的紅米K70還要穩、猛,整場發布會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手機的游戲調教過于離譜,過于強,同時 ...
【焦點】
閱讀更多OPPO Find X7 Ultra真機曝光,后攝模組異常龐大,影像實力不容小視
焦點今天下午,OPPO官方剛剛放出了OPPO Find X7系列后攝雙潛望鏡頭的宣傳海報,并且宣稱OPPO Find X7系列是全球首款配備雙潛望鏡頭的手機,網友就緊跟其后,放出了疑似OPPO Find ...
【焦點】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碾壓式帶貨!95后把床墊拍成“抗壓神器” 退貨率僅4%
- ?商務部: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調查將于近日作出最終裁決
- 廣東啟動防風Ⅳ級應急響應
- 臺風“丹娜絲”給南海東北部海面帶來大風天氣
- 天天學習丨中南海月刊(2025.06)
- “廈門發展戰略”啟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 沒有完成時
- “美美與共·和美伊犁” 中國·霍爾果斯-中亞媒體沙龍舉行
- 中國足協:超2.5萬人注冊“中國足協球員自薦系統” 303人進入備選庫
- (鄉村行·看振興)桂林永福羅漢果暢銷海內外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將恢復開放 實行免費免預約參觀
- 貴州德江花樣“夜”態:音樂與市集點燃仲夏文旅熱浪
- “兩國務實合作幫助玻利維亞提升工業能力”——訪玻利維亞能源部能源規劃與發展副部長韋拉斯克斯
- 江蘇淮河以南地區將于7月1日出梅
- 內蒙古引綽濟遼工程全線試通水成功
- 美國愛達荷州兩名消防員遭槍手伏擊遇難 一名嫌疑人身亡
- 中新社融媒薦讀(6月30日)
- 投用后可日處理1.7萬噸污水 佛山航空產業園凈水廠主體建筑物完成施工
- “蘇超”比賽連兩岸 昆山臺胞組團觀球
- 臺胞打卡浙江杭州“網紅地”天目里
- 《水草長生》教學實踐影像創作研討會舉辦